马来西亚华人社团概况

一、 前言

马来西亚(简称大马)包括马来半岛(简称西马)及砂劳越与沙巴(简称东马)两部份,中间隔着南中国海,总面积约33 万平方公里。 大马是个多元种族的国家,由马来人、华人和印度人三大民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组成。根据2005年的计,大马总人口有2675万人,其中非公民239万人。在2436万公民中,华人有615万,占25.3%,马来人与印度人分别占65.9%7.5% (注1)

华人开始到东南亚的时期也许可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的秦朝时代,而在汉代则可能已到过大马了(注23)。 华人在19世纪大规模移居大马。这些移民绝大部份来自中国南部沿海地区的福建(闽南)人、广东人、客家人、潮州人、海南人和福州人。他们胼手胝足,凭着刻苦耐劳的精神与过人的机智,在各领域取得成就。随着华人移民的逐渐增加,大马华人社团(简称华团)在各地纷纷成立,成为华人社会的一大支柱,对国家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本文简略地介绍大马华人社团(华团)的一般情况,及将来的发展方向。

二、华团的组织与功能

大马华团有超过200年的历史。槟城嘉应会馆是大马最早成立的华团之一。该会馆现在还保留政府行政长官于1801年发出的会所地契原件。根据华团当时是先成立然后才拥有会所的推断,槟城嘉应会馆应该是在1801年以前成立。华团为了适应华人社会的不同需求,都具有多元性和地方性的特点。这些华团都是在政府社团法令下而建立的公民组织,拥有法定地位与固定地址。

根据2005年底的调查,大马全国的注册华团约有7490个。这些华团可以分成9大类:综合(例如中华大会堂),地缘(例如福建会馆),血缘(例如李氏宗祠),业缘(例如鲁班行),文化教育(例如文化协会,教师总会),宗教(例如佛教总会),体育联谊(例如精武体育会),慈善福利(例如广东义山,华人残障协会)和青年妇女(例如青年团,妇女励志社)。从华团最高机构,中华大会堂总会,2005年底所收集到有关3417个华团的资料分析,地缘性社团最多,占总数的21%,其次是宗教与业缘性社团占16%,文化教育社团占13%,血缘与慈善福利社团各占10%。另外537地缘性华团的资料显示福建方言群的社团数目最大,占总数的32%左右,广东及客家放言群各占20%,潮州与海南方言群各占10%,其他藉贯群占6%。这些数字基本上反映了大马华人方言群人口的分布(注4)。

华团如此众多,与华团的分布和结构大有关系。很多华团像地缘性和血缘性的团体,在同一个地区往往有超过一个具有相同性质和宗旨的团体。例如某地有客属公会也有同样有客属人士创立的嘉应会馆,大埔同乡会,永定同乡会和增龙会馆等。同样的,林氏宗亲会也与同样是由林姓族人所创立的忠孝堂,长林社等在同一个地区出现。

华团有以下几种体系机构:

1)各地方性以个人为会员的华团。这些华团也属于某个体系的基本成 员。某个种类总会所的属下社团可有几十个到几百个成员。如客家方言群地方性会馆有130,全国的校友会共有356个等。

2)由地方性社团组织成的州属或全国性的组织设立的总会。如海南会馆联合会由17个分会组成。

3)以社团为州级会员或全国性会员所组成的全国最高组织。如中华大会堂总会由全国13州的中华大会堂组成,中华工商联合会由17个总商会组成。

全国性的最高华团组织是各属下团体的最高层的代表,肩负着维护权益和谋求福利的责任。目前大马的主要全国性华团可归纳为以下六个单位:(1)中华大会堂总会(华总),(2)中华工商联合会(商联会),(3)华校董事联合会及华校校友会(董教总),4)宗乡组织联合会,(5)学术性组织联合会,(6)全国性文化,青年宗教等组织。华总,董教总与商

联会是维护华人社会的权益,捍卫及发扬华文教育及维护华人的经济商业利益的三大核心领导单位。

华团的领导机构和以华人为基础的执政党与反对党配合为华人社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回顾历史,华团积极发起的活动有1946年反对新宪制;1953年响应南洋大学的创办;1954年反对教育白皮书;1954年争取新宪制下华人应享的权利;1983年提呈了关于国家文化的备忘录, 并召开全国华团文化大会;1985年签署了历史性的<全国华团联合宣言>,展示了华团的整合力量(注5)。

华团在大马的华文教育发展所作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华团为华文教育出钱出力使华文教育能在大马发扬光大。

华团和政府已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华团成为政府与华社沟通的桥梁,与各民族共同负起建国的重任。

为了全面了解华团并加强华团的组织,华总与星洲日报推展“全国华团调查运动”,收集全国华团的资料,出版马来西亚华团总名册。华总也成立华团管理咨询委负会,通过南洋商报的专栏协助和引导华团处理在组织与行政运作的问题.

三、华团的改革与创新

历经二百多年的华团,成功地穿越波谲云诡的历史空间,摆脱了跌宕起伏的时代冲击,发挥了团结和领导华人社会的作用。但是华团还有不少的弊端和陋习,应不断的改革创新以迎接新时代的挑战。

华总在数年前已经推出马来西亚华人思想兴革的行动纲领,提出了华人社会各方面应兴应革的建议。建议内容包括文化、社会、经济、教育与人力资源、华团、科学工艺、政治、种族关系和宗教礼俗十个领域。其中有关华团的建议可供各华团借鉴。华团应革的事项有:修改有问题章程、领袖不应领导过多社团、祛除“只说不做”恶习、减少叠床架屋活动、破除迷信、弘扬正信、排除神棍和集会守时、演说简短。应兴的事项有:提升领袖素质、提高执行秘书的素质、共商厘订华团章程范本、现代化管理、企业化经营、吸引年轻人入会、鼓励更多妇女入会、积极培养接班人、善用并发展华团资源、赋予华团新时代使命、推动资讯化、进行人力资源培训、解散或是改组“冬眠”团体和资源统筹与共享(注6)。

除了以上的建议,华团还应进一步推展文化活动,推动研究工作和加强与外界的交流。

华团应举办发扬中华文化的活动。文化讲堂、学术研讨会、教育课程等都有助于提升华社的总体文化水平。

华人向来注重历史,但是有关大马华人的历史记载却为数不多,大马华人对本身的历史也所知有限。大马各华团应该进行史料的留存、整理和研究的工作。华团应成立研究基金资助学术研究及出版研究成果。

华团还应该推行族谱的研究工作。族谱是了解社会现象和结构的重要工具与民族及文化有深远的关系。研究族谱可以发现重大事实,以补充或修正历史的欠缺或错误。 历史学家罗香林就是通过研究族谱确定孙中山是客家人(注7) 大马华人没有撰写族谱的传统. 华团应该提创这种不但可以“追本溯源,寻根问祖”,还有助於华社历史研究的工作。

在大马这样的多元种族国家,各民族间的和谐关系和互相了解是国家稳定和繁荣的要素。华团可以通过文化及民族活动,促进各族的交流。华团应主动邀请各族参与一些适合各族的活动和研讨会,以促进敦睦相处。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华团可以将中华经典文献翻译成英文或马来文,向各族传播华人思想的优良特征。互联网的出现大大地促进通讯的便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轻而易举。大马华团或会员可以通过互联网与世界各地的华团或会员联系,增进了解。

大马华团的会员极大多都是受过中文教育的华人,其他不谙中文的华人对华社缺乏了解,只有极少部份参与华团的活动。华团有必要鼓励这一部份华人多多参与华团的活动,壮大华团的阵容,加强华人的团结。

四、结语

大马华团在过去的特定历史条件和环境下,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和执行时代的任务。华团所扮演的角色应与时俱进,与时俱变,以适应现代的要求。

除了一如暨往为维护华社权益而努力外,华团更应集中力量,与大马各民族加强合作,深化交流,为促进国家繁荣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Nov 2006

作者简介:

李尧庆,1940年生於马来西亚,祖藉广东梅县。毕业於澳大利亚新南威尔斯大学土木工程系,考获南澳大利亚大学企业管理博士。原槟州供水局局长,现任工程顾问。荣获槟州元首赐封社会有功“拿督”(Dato’)勋衔。

参考资料:

1. 第九个马来西亚计划(2006--2010),吉隆坡首相署经济策划组。

238.

2。钟临杰(1998)“西马华族人口变迁”,载林水檺, 何启良,

何国忠、 赖观福合编:马来西亚华人史新编第一册,

马来西亚中华大会 堂总会出版。页197.

3。林水檺(1984)“绪说”载林水木檺、骆静山合编:马来西亚华人史,马来西亚留台校友会联合会出版。页1

4。文平强(2006)“马来西亚华人社团——角色,功能与特征” 载马来西亚华团总名册,马来西亚中华大会堂总会(华总),星洲日报联合出版。页18,19

5。刘崇汉(2006)“大马华团的研究与发展”载,马来西亚中华大会堂总(华总),星洲日报出版。页25.

6.。马来西亚华人思想兴革行动纲领,马来西亚中华大会堂总会(华总)出版。页21-24.

7.罗香林 (1971) 中国族谱研究,香港中国学社。页3.